小小塑料袋,轻巧又实在;一次性塑料吸管,好用又方便……塑料制品在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,塑料垃圾污染问题也日渐凸显,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。
(资料图片)
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易耗品,我区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塑料购物袋,特别是超薄塑料购物袋容易破损,大多被随意丢弃,成为“白色污染”的主要来源。
为加强塑料污染治理,还原健康绿色的生活环境,我区严格禁止、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、销售和使用,制定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和模式、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置、完善支撑保障体系、强化组织实施等48项具体任务清单,并将任务落实到有关区级部门及各乡镇街道,积极探索推进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新路子,坚决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。
禁限: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将退出
进超市买菜,顺手将选好的菜放进随身携带的竹篮中;收到送来的快递,不忘将快递盒收起,继续使用……这些环保生活,成为我区市民的一种生活习惯。
“塑料制品的便捷性和超低价格,使得它的使用被无限放大。”区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,在很多情况下,塑料制品不是非用不可,用可降解塑料制品替代也不能完全达到限塑目的。建立塑料制品回收制度,或许是另一种可行途径。
为禁止、限制使用塑料制品,我区督促区内各商场、超市、药店、书店等场所全面落实“限塑令”。“目前,开州城区范围的新世纪百货开州商都、永辉等多家大型超市基本不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。”区商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,我区引导企业在购物场所张贴关于禁止使用非降解塑料制品的海报、宣传牌,提示、鼓励消费者自带购物袋,有意识杜绝非降解塑料制品的使用。
我区鼓励物流快递行业使用可循环环保箱,减少使用塑料袋包装;鼓励物流企业开展供应链绿色流程再造,创新包装设计,推广可重复性使用的包装新产品,进一步提升包装资源回收利用率;引导电商、外卖平台企业加强入驻商户管理,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,主动公开减量成效;依托开州区餐饮行业协会,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,号召我区餐饮住宿企业逐步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。
如今,我区“四通一达”等大型快递物流企业主要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纸箱为主,使用的快递塑料包装及不可降解塑料袋下降60%左右。
治理:让塑料污染“无处遁形”
塑料污染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,治理更不是一蹴而就的。明知包装既增加污染又有一定成本,为何还要过度包装?因为市场主体们各有各的“小算盘”——商家是担心运输途中破损,进而导致差评;对物流行业和包装行业来说,塑料制品回收利用成本波动较大。
然而,对待塑料污染,不仅是一道消费选择题,更是一道环保必答题。为打赢塑料污染治理持久战,我区发动全社会在控源头、抓过程、重末端上下足功夫。同时,将典型经验与实际结合,做到既可融会贯通,又能举一反三。
“我区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5个、示范乡镇2个、示范村52个。”区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说,我区现有区级垃圾分类指导员30人、村(社区)指导员400人,指导大家按照“四分类”要求投放生活垃圾,将塑料、废纸等投放到可回收垃圾桶。
我区通过PPP模式,引入启迪环境股份有限公司,投入3.9亿元,建成日处理600生活垃圾的焚烧发电厂,全区生活垃圾全部实现焚烧发电处理,全年处理生活垃圾20万吨,实现发电上网电量5200万度。
“我区建立废弃农膜回收‘村收+镇转+区贮+区加工’体系,废弃农膜回收工作日益完善。”区供销联社有关负责人介绍,我区发挥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优势,累计建立乡镇街道回收站32个、村(社区)回收网点75个,回收覆盖面达到100%。
各乡镇街道全面排查、清理,对52处露天垃圾池进行拆除,全部实行桶装化收集、密闭化运输,从根本上消除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。
出路:开发替代产品走出困扰
塑料本身并非污染物,其危害在于以不可降解的方式持续存在环境之中。因此,从“限塑令”到“碳中和”,可降解塑料市场前景可期。
“我区主要在推广非塑制品、可降解购物袋和推动淘汰落后产能中寻找出路。”区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说,我区在商场、超市、药店、书店等场所,推广使用环保布袋、纸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,并全面准确摸清淘汰类塑料制品产能现状。根据排查,目前全区有两家塑料制品生产企业被淘汰。
为推广塑料制品替代技术,我区积极引导现有企业升级技术,鼓励包装生产企业开展生态设计,减少塑料制品使用,积极发展新材料环保产业。2019年,我区通过招商引资,成功引入重庆植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,该企业主要生产百分之百可降解食用级材料,年生产能力达6万吨。
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我区积极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念好绿色“发展经”,“大美开州”的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开。
记者 邓青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