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考、高考结束后,在暑期旅游升温的同时,盛夏天气也持续高热。中央气象台预计,这个7月,全国多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~2℃。
暑期气温较常年偏高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6月以来,高温开始影响我国,共发生4次区域性高温过程,其中5月28日至6月5日是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过程,较常年偏早16天,主要影响上海、云南、四川、安徽、广东等15个省市,云南巧家等70个站突破历史极值。
中央气象台预计,7月,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,其中内蒙古中西部、辽宁西部、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中北部、甘肃北部、宁夏、福建南部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大部、海南、四川西南部、贵州南部、云南、西藏东部等地将偏高1~2℃。
与全国相比,近期华北、黄淮的持续性极端高温天气格外“引人瞩目”。在4日召开的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,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张恒德表示,今年6月中旬以来,华北、黄淮等地高温过程影响时间偏长、强度明显偏强。
其中,6月21日至24日京津冀等地高温天气极端性强、持续时间长、40℃以上高温范围广,为华北地区近10年来6月最强高温过程。
在此次过程中,京津冀、山东北部等地日最高气温达40~41℃,最大值为41.8℃,共有21个国家站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,49个国家站突破6月极值;
北京观象台在该站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连续3天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40℃(22日41.1℃,23日40.3℃,24日40.0℃)。
中央气象台预计,7月上旬京津冀等地仍多高温天气:5-7日,京津冀、汾渭平原及河南北部、山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9~41℃;8-9日,华北南部、汾渭平原、河南北部等地还将有明显高温天气。此外,6-7日和11-13日,江南南部、华南地区也将有35~37℃的高温。
高温为何持续这么久?
对于近期北方高温的原因,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张芳华表示,华北、黄淮等地此次高温强度大、持续时间长,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:
一是华北、黄淮等地受到较强盛暖气团控制,其影响时间较长;
二是在高空高压脊的控制下,天空晴朗少云,太阳辐射的条件更加有利,也促进了升温;
三是目前刚进入夏至节气,白天太阳光照时间较长,长时间日照有利于气温升高以及高温出现和维持;
四是华北、黄淮等地空气湿度小,天气干燥,也有利于气温升高。
随着7、8月份盛夏时节来临,高温天气将持续下去。专家表示,华北地区6月至7月往往会出现干热型高温,随着7月下旬以后北方进入汛期,高温天气还将持续,且会出现湿热型高温天气。
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,今年夏季华北和黄淮等地气温偏高,与之相伴随的是高温日数也会增多,今年夏天北方比常年更热具有较大概率。
暑期如何应对高温?
近日,多地出现旅客或工作人员在游览期间中暑的情况。7月2日,一名北京地接导游,在颐和园带团游览时因中暑送医,经抢救无效离世。暑期旅行热潮遇上持续极端高温,普通公众应该如何应对?
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表示,暑期7、8月份是盛夏季节、旅游旺季,也是我国主汛期关键时期。国家气候中心预测,今年盛夏我国气候状况为一般到偏差,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,高温热浪、阶段性强降水、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较重。
他建议,学生暑期出游,需要更多关注目的地天气气候资讯,掌握必要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。高温天气下,建议户外活动时做好防暑防晒和降温措施,备足饮水,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段。要避免在暴雨、雷暴大风等恶劣天气下进行户外活动,尤其是山区和不熟悉水域。
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张恒德建议,公众在高温时段非必要不外出,老人、儿童、孕妇以及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应尽量待在凉爽的室内;外出采取防护措施,尽量避开中午太阳直晒的最热时段,并随时补充水分。若有中暑症状,应立即转移到阴凉处休息,补充电解质,并视情况及时就医。企事业单位需重点关注预防职业性中暑,减轻劳动强度,放慢劳动速度,增加轮换。另外,室内空调温度不要太低,以免室内外温差太大引起血压不稳定或感冒等不良健康影响。
“比较好的避暑旅游去处很多,比如高海拔地区青海、西藏等地,气候凉爽、空气清新,适合避暑和观赏自然风光;还有滨海城市,有海风的吹拂、海水的清凉;再就是山区、森林公园等,植被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拥有清凉的气候,是避暑休闲的好去处。”
贾小龙表示,国家气候中心正积极推进“避暑旅游目的地”气候生态品牌的创建工作。2022年,全国共有37个县市或区域成功获评“避暑旅游目的地”称号,这些县市分布在我国各个地区,包括东北、西北、云南、四川、湖北、江西等地,欢迎公众关注。